揭陽前圍村時隔三年再度舉辦系列迎春接福民俗活動
氣勢磅礴的英歌舞表演。
踏著嘭嘭作響的鼓點,一群年輕人手舞“英歌槌”,臉涂油彩妝,“化身”英雄好漢,變換著隊形大踏步而來,動作整齊劃一,喊聲氣貫長虹。2月6日,一場氣勢磅礴的英歌舞表演在揭陽市揭東區錫場鎮前圍村上演。時隔三年后,前圍村再度在正月十六舉辦一系列迎春接福、游神賽會活動,將兔年春節的喜慶氛圍推向高潮。
英歌舞是什么?
作為潮汕地區傳統民俗舞蹈,英歌舞融匯戲劇、舞蹈、武術等元素,表演內容取材于《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化妝賣藝大鬧大名府,營救盧俊義的故事情節,因宣揚團結進取等正能量而深受潮汕人喜愛。
被網友譽為“中華戰舞”
當天下午,前圍村里彩旗招展,鑼鼓喧天。在領隊的引領下,由英歌舞、祈福金妝、彩旗、標旗、壽星長輩、鄉賢鄉親、鑼鼓隊等組成的迎神巡游隊伍從前圍村黃氏宗祠有序出發。巡游隊伍每到一處,無不受到鄉親們的熱烈歡迎,現場鞭炮聲與歡呼聲交織,處處洋溢著喜慶的節日氣氛。
走在巡游隊伍最前端的英歌隊無疑是全場的焦點。這是來自揭陽普寧的石鳥英歌隊,寫有“風調雨順”“弘揚正氣”等字樣的令旗迎風獵獵。戰鼓聲聲中,數十名年輕表演者手中揮舞著“英歌槌”賣力演出,精彩的表演博得現場觀眾陣陣喝彩。
廣東潮汕的英歌舞在兔年春節火遍全網,視頻、圖片都在各大社交平臺霸屏,被網友譽為“中華戰舞”。這種流行于廣東汕頭、揭陽、潮州、汕尾等潮汕地區的傳統藝術,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據統計,僅揭陽普寧就有近100支英歌隊,可以說英歌隊伍幾乎遍布普寧各個鄉鎮。
“梁山好漢”依次出場亮相
“我從小就很喜歡英歌舞,學了一年多了,經常邊練邊演出。”揭陽普寧石鳥英歌隊的領舞者告訴記者,他扮演的“時遷”手舞長蛇用以指揮,“其實這蛇就像是茅葦長鞭,用于鳴鞭驅邪。”
首發探路“時遷”相當于整個英歌隊的“靈魂”。緊隨其后的則是“頭槌”“二槌”“三槌”“四槌”,分別扮演李逵、關勝、魯智深、武松,擺出猛虎下山的動作。此后“梁山好漢”依次出場亮相,變換出攻城戰陣的各種隊形,如“雙龍出海”“四虎并驅”“粉蝶采花”等。
“英歌舞是揚正壓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所以我們村每次有大型游神賽會活動都會邀請英歌隊來表演。”當地退休教師林通文告訴記者,前圍村游神賽會活動已有100多年歷史。“這次巡游隊伍集合地黃氏宗祠,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就是培養學子的場所。”林通文告訴記者,前圍村是革命老區東倉行政村屬下的經濟合作社,村民們尊師重教,人才輩出。
據了解,除了英歌舞、游神賽會等活動外,前圍村還在當晚舉行“營燈”(即游燈)民俗活動。林通文說,每年農歷正月十六,前圍村都會舉行“營燈”等活動。“希望通過舉辦這些民俗活動,讓傳統文化代代相傳,傳承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子孫關心社會,熱愛生活。”林通文說。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家源、黃宏斌、汪式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