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红杏在线无码AV,免费国产在线看片看,亚洲熟妇无码专区,爆乳喷奶水无码正在播放

AI創業青年和他的“數字分身”
2023-06-04 09:54:18 來源: 廣州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王登科在和自己的“數字分身”聊天。

  近日,王登科和他的“AI自我”在網上引發熱議。原來,這個從高二就開始感受“創業”、并持續在創作和人工智能領域耕耘創造的“90后”創業青年,在前不久用10萬條微信聊天記錄和280篇博客文章“克隆”了一個數字版的自己,并將這個“數字分身”開放給公眾進行聊天對話。“很多人和這個我訓練的‘克隆版AI自我’聊完之后,認為我有過幾個女朋友,在某大學讀研究生,甚至知道了我的‘支付密碼’等,但這些信息其實都是這個AI編造的。”王登科對記者說。

  “分身”有了“主人”神韻

  聊天時懂得敷衍和調侃

  “你是誰?”“我是你的AI模型。”“你最大的優點是什么?”“我最大的優點就是誠實,我覺得這個是最重要的優點之一了。”“你的夢想是什么?”“我做個聊天機器人好了,這樣你就可以和我聊一輩子天。”“說實話,你的夢想是什么?”“我其實想寫一部小說。”“誰是聊天機器人?”“我。”……這段時間,包括王登科在內的很多網友都樂此不疲地和這個AI模型 聊天。據王登科統計,近一個多月以來,AI模型的聊天人數已經超過2萬人。

  從聊天內容來看,大約有三千人問它“你的女朋友叫什么名字?”粗略統計,該模型一共生成了兩千多個名字,“但沒有一個是對的。”王登科笑著說。此外,還有個別網友好奇地詢問他的個人密碼信息。“大多數時候 AI 都會敷衍過去,但也有一小部分網友得到了一個看上去像是密碼的字符串,不過這都是AI編造的。” 而根據AI回復的詞生成的詞云圖,除了像“作為一個AI模型特有的機器人”“聊天”“人工智能”等經常出現的詞之外,王登科發現,AI模型回答“哈哈哈”和“可以”的頻率很高。“這確實像是我敷衍聊天時說的話。”

  目前來看,AI模型還不夠了解關于他“主人”的信息,多輪對話的理解力也還不夠強。但經過王登科本人及朋友檢驗,這個模型“的確有種熟悉的感覺”。每當自己跟它聊天時,王登科經常會心一笑——它也像自己那樣偶爾喜歡敷衍和調侃別人,有些回復甚至讓王登科感到詫異,仿佛已經有了他本人的“神韻”——“有些回復會相對暴躁,有些則特別高冷,有些則很熱情,然后我意識到,某種程度上,這些或許是我的不同面。”

  通過和AI模型的交流,王登科注意到了一些之前自己沒注意到的習慣:“AI的語言習慣讓我發覺,很多時候當我不想回答某個問題時,就會選擇去拋回一個問題。”而王登科最喜歡問AI的問題就是“你的夢想是啥?”“它有時候說‘賺錢’,有時候說‘做偉大的產品’,有時候又說‘開心就好’,我覺得都挺對的。”王登科說。

  讓AI“成為”自己

  而不僅是“表演”自己

  王登科告訴記者,他一直以來想做成一件事——開發出一個聊天機器人。王登科出生在成都一個普通家庭,“我爸爸在我讀小學時給我買了很多書,還每天給我讀,很快我就對書上的內容感興趣了。”王登科讀高中時很喜歡搞文學創作,他寫了幾本詩集和一堆故事,而高考后卻選擇去了理工類大學。“在大學我就開始開發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

  在他創立現在這個AI繪畫類創業公司之前,王登科一直活躍在科技創新的前沿。他曾抓取了大約30個民謠歌手(樂隊)的歌詞,足有幾十萬字,分析歌手們的創作特點和他們最喜歡的城市。而他“研制自己”的過程也充滿了理工男的縝密:第一步是整理數據集。“我對不同類消息的回復,我寫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話,我發過的每一條微博等,將這些數據全部匯入一個神經網絡模型之中,去更新其中的參數,理論上就可以獲得一個‘我’的數字拷貝。”

  三年間,王登科積攢了約80G容量的微信聊天記錄,為了讓“數字分身”學會長回復,他又把博客文章轉換成對話形式,再將其并編入對話數據集。盡管一些AI聊天機器人已經具備語言生成能力,但在王登科眼中,其效果更像“鸚鵡學舌”,而他想做的不止于此。這意味著,只擁有“對話”能力還不夠,他想要的是讓AI“成為”自己,而不僅是“表演”自己。

  因此第二步,他選擇清華大學開源的ChatGLM-6B模型對數據集進行訓練,讓AI深度學習,用海量數據優化上億萬個參數,從而模擬人類大腦的神經元,讓模型向著“更像他自己”的方向靠近。為了優化對話能力,王登科還進行了多次模型訓練嘗試,不斷調整自己微信聊天記錄和博客文章在模型中的權重占比。“其實,對話也是對這個‘機器人’持續的訓練。”王登科說。不過他認為模型本身存在的問題還有不少。“最大的問題在于無法儲存很多‘知識’,尤其是精確的定量知識的注入,這個問題我還沒搞明白,之后還會試試看。”

  繼續優化“數字分身”

  未來或讓AI寫小說

  而當記者嘗試和這個AI模型溝通時詢問:“你都在哪些城市生活過?”對方回答了一堆王登科本人表示從未去過的地方。“都是它自己編的。”王登科說。

  為什么“克隆人”回答問題時會傾向于“編造”,這出于怎樣的原理?王登科解釋道:“‘編造’內容是文本大模型的通病。因為其生成的原理是‘預測’,即根據之前的文本預測下一個字是啥,然后根據概率和算法選擇那個最合適的字,然后不斷往下生成。在模型并不具備這個知識的情況下,‘知識’無法引導或改變預測概率,那么就只會根據語法或邏輯來預測。”因此,王登科也在不斷繼續“訓練”自己的這個“數字分身”,包括讓與它對話的人選擇“更喜歡哪個答案”的方式等。

  克隆“數字分身”成為王登科追尋和認識自己的新方式,他甚至幻想著未來讓“分身”代替自己上班,并嘗試通過克隆聲音讓這個“分身”開口說話。

  王登科表示,他想繼續優化自己這個AI模型,并讓更多人也擁有屬于他們的“數字分身”。“未來肯定會有更好的預訓練的模型,而且是開源的,到那個時候這種克隆效果將更真實。我也考慮過做一個服務,給更多人提供訓練的能力,但感覺成本和門檻會很高,所以暫時還沒想好。”而下一步,王登科還想用AI復刻他喜歡的作家。“訓練用的東西是已經存在的知識,但是里面會蘊含一些規律,你可以用新的東西去啟發AI,得到新的成果——它也許會是一個能夠寫小說的AI。”

  記者 馮秋瑜

+1
【糾錯】 責任編輯: 李俊豪

?
010070260010000000000000011111681129668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