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讀懂中國·灣區對話”專題論壇在廣州開幕。全球知名專家、學者相聚熱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新趨勢新機遇。
“5.6萬平方公里,擁有8000多萬人口,去年GDP超13萬億元……我們看到,4年多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非常快。”在專題研討會上,國家發改委原副秘書長范恒山表示,“這里區位優勢明顯、經濟實力雄厚、創新要素豐富、市場經濟發達,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對標世界三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如何成為新的增長極,躋身世界一流灣區?“橫琴、前海、南沙”是這場研討會上的關鍵詞。多位與會專家認為,要抓住粵港澳合作的三個重大平臺,充分發揮以點帶面的引領作用,加強要素流通、設施聯通、規則銜接、公共服務對接,協同推進優化灣區產業布局。
內聯外通??
打造對外開放門戶樞紐
“讀懂中國,首先要讀懂世界;讀懂粵港澳大灣區,則要先讀懂世界三大灣區。”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鄭永年在會上表示。
縱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開放的經濟結構、高效的資源配置能力、強大的集聚外溢功能,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作為粵港澳合作的三個重大平臺,橫琴、前海、南沙正在進一步擴大開放,借助港澳鏈接全球發展資源,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
廣東省發改委黨組成員、副主任,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表示,建設世界一流灣區,關鍵在于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
朱偉分析,從地理位置上看,三大平臺毗鄰港澳,具有與港澳深度融合發展的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從戰略定位上看,橫琴著眼銜接澳門,前海著眼銜接香港,南沙突出粵港澳全面合作和面向世界,三個平臺均是引領帶動粵港澳全面合作的重要載體。
“粵港澳大灣區在規則機制的軟聯通方面,未來還有更多想象空間。”在廣州市社科院黨組書記、院長張躍國看來,粵港澳大灣區外部的差異化表現和內部的多樣性因素,正是它的獨特優勢和未來的成長性所在。
范恒山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的功能平臺眾多,這是一個顯著優勢,“要強化各類平臺在測試體制、創建標準、打造范式上的功能,并加強各類平臺間的合作聯動”。
朱偉認為,可以通過推進三大平臺以點帶面引領帶動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和發展,關鍵是要突出內聯外通,協同打造對外開放的門戶樞紐。
“三大平臺要攜手港澳拓展雙向開放,在規則銜接、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上大膽探索,積極對標港澳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不斷增強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功能,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實現高水平互利共贏。”朱偉說。
融合發展??
協同推進優化灣區產業布局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各大城市均具備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和較為完善的產業體系,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已連續6年排名全國第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全國第一。
“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這意味著其承載的是整個國家發展的戰略支點,需要進一步聚焦優勢領域,協同打造高質量發展典范。”朱偉說。
在范恒山看來,粵港澳大灣區承載著它的歷史使命:作為國家區域重大戰略賦能的先行先試地區,粵港澳大灣區有條件,也有必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沖鋒在前,成為高質量發展典范。
從國際方面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全面創新,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更為優越的環境、產業基礎和技術條件。
從國內方面看,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成為必然選擇,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具有更好的政策環境與社會氛圍。
范恒山表示,這些都為粵港澳大灣區能動發展、創新發展、轉型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也提供了新的支撐。
在范恒山看來,粵港澳大灣區實現高質量發展恰逢時代機遇,但同時也不得不正視粵港澳大灣區當前面臨的挑戰。
范恒山表示:“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城市各自影響巨大、能量充足,但協同互補效應未能充分發揮;珠三角九市間經濟實力和增長潛能存在一定差距,要素流動、設施聯通、基本公共服務對接共享等仍存在一定障礙。”
鄭永年也指出:“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要實現融合發展,大家就都能出彩,這也是一直強調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優勢的原因。”
范恒山認為,協同推進產業優化布局,需要著力形成優勢互補、鏈條相扣的具有韌性和競爭力的產業體系。重點要抓好四個方面:一是以制造業為本,協商制定灣區產業協同發展規劃;二是以比較優勢為基礎優化產業布局;三是合作打造先進產業集群,推動未來產業發展;四是依據產業鏈供應鏈一體化要求,調整地區產業分工。
聲音
我們直觀感受到,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正在向高質量創新發展邁進,為現代化建設努力奮斗,同時,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隨之提高。
作為一名律師,我有時會被問到,西方企業怎樣在中國做生意?我通常這么回答:第一,已經有很多跨國公司發現,在中國做生意不僅可行,而且收益頗豐;第二,中國為完善法律監督采取了許多措施,為實現完善、公正的營商環境進行了許多改革。毋庸置疑,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金融、商業環境是十分利于企業發展的。
我們注意到,在粵港澳大灣區,新技術的發展正大步向前邁進,這將決定未來這里會被塑造成什么樣子。大灣區有數十家量子計算領域的初創公司,有粵港澳大灣區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還有發展迅猛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這些無一不體現了對未來技術的關注。在粵港澳大灣區,從“制造”到高質量“智造”的轉型正在如火如荼進行。
——英國議會上院議員、英國工黨影閣財政部前發言人戴維森勛爵
有廣州企業為了進入拉美市場,把自己的技術特別針對拉美市場的需求作了改進,這是很好的例子,展現我們在科技方面有非常廣闊的合作領域。在更多科技領域,比如數字經濟和網絡安全方面,中國和巴西以及整個拉美地區可以加強交流和協作,建立一個更優質的網絡生態。對于拉美和全球來說,可以從中國借鑒的不僅有經濟發展方面的優越性,還有更廣闊領域方面的經驗。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政策特聘教授、巴西旅游部前部長福鑫
●記者 劉珊